期貨避險策略如何操作?一篇教你使用期貨商品幫資產「買保險」
這兩年有沒有發現常常聽到「期貨避險」這個議題呢?其實每當市場進入空頭行情,新聞媒體、報章雜誌、財經專家,就會常常談論一個議題:期貨避險。所以到底什麼是期貨避險?今天這篇文章會讓你知道「避險」的意思,以及強烈建議大家要學會的期貨避險概念及策略!
為何要以期貨避險?投資人應具備避險的觀念
避險,顧名思義就是規避風險。但為什麼需要避險呢?因為金融市場中充滿不確定性,有時隱含的風險有可能會讓自己面臨極大的虧損,若真的承受這些損失,未來要再賺回來就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達成,因此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避險,是讓你能守住資產的好選擇。
避險邏輯
避險的原文是「hedge」,中國則翻譯為「對沖」,是指用金融工具來抵銷原本投資部位可能面臨的潛在損失與利益,以減少投資組合可能面臨的損失。舉個生活中的例子,當你擔心旅遊時發生意外將付醫療費,就會去買旅平險;當你騎車時擔心毛毛雨會越下越大,就會趕緊穿起雨衣。因此,當你擔心部位有面臨虧損的風險,就可以進行避險。
健康的避險觀念
從生活中的例子來說,買旅平險後沒發生意外而沒理賠,或穿起雨衣後雨就停了,難免會出現:「要是當初賭一把沒有買(穿)就好了」的心態,但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樣僥倖的心理不太健康。投資上的避險也一樣,避險後會規避掉這段期間擴大虧損的風險,但同時也必須犧牲期間的獲利機會,如果避險後沒有發生擔憂的事件,也不應該否定當初做出避險的決定。
期貨、選擇權哪些商品可以進行避險?
那麼有哪些「東西」可以用來避險?以下,我們將細分為2部分介紹:
避險資產(Safe haven assets)
雖然常在新聞媒體聽到黃金、美元、公債能夠避險,被稱作避險資產,但其實它的原文是Safe haven assets,是指當市場發生風險時,資金較有機會停泊進這類「理論上」風險較低的資產上,所以這些商品反而在風險事件發生時「有機會」上漲或不太下跌,獲得避險資產的美稱。
但其實影響它們漲跌的因素非常多,市場發生風險時,有時能發揮避險效果大漲,但有時也有可能跟著風險資產大跌!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投資學提到用來避險的主要工具。
避險工具(Hedging instruments)
避險工具(Hedging instruments),主要包含許多衍生性商品,期貨、選擇權、Swap、遠期契約。這些商品都有特別去追蹤的現貨標的,例如:追蹤台積電的台積電期貨、追蹤加權指數的台指選擇權…等。
由於這種工具會跟著現貨標的漲跌而跟著變動,因此會比上述的黃金、公債這類避險資產(Safe haven assets)更精準的衡量與擬訂自己的避險計畫。而在這些避險工具中,強烈推薦大家要好好認識「期貨」。
期貨避險策略操作方法解析
如上述說明,避險工具有許多種,但有些工具困難度較高,例如:SWAP、遠期契約,其應用的場合通常是公司企業與銀行簽訂較高金額的客製化交易;而選擇權基礎知識需求相對較高,期貨則是這之中相較親民,也是相對容易學會的避險工具!
如何操作期貨避險?
期貨避險是以期貨交易來抵銷原先投資組合中的風險。例如:對於農夫來說,投資組合就是大量的農作物,他們擔心的是未來這些農作物價格下跌的風險。
這時,農夫就可以找尋跟他農作物相關的期貨,例如:種植的農作物是黃豆,就可以找尋黃豆期貨放空,假設未來黃豆真的下跌,雖然農夫賣黃豆的價格變低、收入變少,但當時放空的期貨部位也會因為價格下跌而獲得利潤。如此一來就能相互抵消,透過避險的獲利來彌補相關的虧損。
運用期貨商品進行避險範例說明
換另一個比較接近我們大眾的例子,小明透過存股終於累積到2張台積電股票,時間來到2022年10月7日,台積電剛歷經連續3天的大幅強彈,來到月線以及當年7月的頸線反壓區附近,然而10月7日這天,股價跳空開低最後收在438元,跌幅高達-2.88%,這時小明擔心未來價格還有可能再向下探,於是在收盤前考慮進場放空20口小型台積電期貨(每口代表100股)或1口台積電期貨(每口代表2000股)。
情境分析 | 維持現貨部位不避險 | 現貨部位並增加避險部位 | ||
商品 | 現貨 | 期貨 | 現貨 | 期貨 |
台積電2張 (現值876,000) |
無 | 台積電2張 | 1口台積電期貨或 20口小型台積電期貨 |
|
避險成本 | 0 | 0 | 0 | 約118,260元 |
10/7~10/11 | 台積電股價由438元跌至401元 | |||
損益試算 (10/11計算) |
現貨虧損: (401-438)x 2000=-74,000 |
現貨虧損: (401-438)x 2000=-74,000 期貨避險: (438-401)x 2000=74,000 |
||
承受風險 | -74,000 | 0 |
藉由以上範例就能看出小明有無避險的差異。
期貨避險實例分享:矽谷銀行案例
矽谷銀行倒閉(2023年3月)的問題是近期金融圈非常著名的事件,雖然是由多種因素交叉影響導致,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在「避險」。用白話講可以說,矽谷銀行因為持有太多公債部位,在發生重大事件時,未進行適當的避險動作,使公債部位虧損程度嚴重所致。我們大致上可以將矽谷銀行發生倒閉的來龍去脈分為4個原因:
1. 客戶只存不貸,資金轉往公債市場
矽谷銀行的客戶主要是新創及創投公司,2020~2021年資金充裕,大量存款但較少貸款需求。因此矽谷銀行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入美國長年公債賺取利差。2022年矽谷銀行美國國債和MBS的占比高達總資產57%。
2. 聯準會旋風式升息
2022年聯準會大幅改變政策方向,進行旋風式升息,由於利率與債券價格是反向,利率上升易使美國公債價格大幅下跌,而矽谷銀行手中的債券部位也開始面臨大幅虧損。
延伸閱讀:升息影響有哪些?1碼是多少?帶你快速探討升息的5大層面影響
3. 未對利率上升進行避險
當進入升息循環初期時,矽谷銀行是可以考慮對利率進行避險,來抵銷這高達57%的公債資產,但根據事後報告顯示,矽谷銀行當時並未做出相應的避險措施。
4. 客戶持續提款、甚至擠兌
聯準會升息後,矽谷銀行的客戶資金趨緊(投資人注資意願低迷),因此向矽谷銀行持續提領存款,造成矽谷銀行整體資金壓力越來越大,甚至不得不賣掉210億美元的債券部位,而虧損的部分要由發行新股來填補,消息傳開後更加劇市場恐慌,發生擠兌事件,走向破產。
整體而言,上述4個面向都是導致矽谷銀行面臨倒閉的因素,雖然多數問題矽谷銀行無法改變,例如:聯準會升息、客戶提款,但是避險其實是矽谷銀行當初可以做的動作。升息的政策勢在必行,卻沒有任何動作應對,市場上有工具可提供避險,且矽谷銀行手握大量債券,卻未對利率最敏感的債券做避險,若當初有做好避險的動作,或許就不會發生後續的拋售部位以及擠兌問題,更不用走上破產一途。
投資避險很重要!嘗試期貨避險,以利控制風險
總而言之,避險是相當重要的!雖然當投資部位面臨風險時,人性難免會萌生:「應該還好,賭賭看吧?」的想法,雖然賭對了可以賺一筆,但若錯了導致嚴重虧損,所承受的代價是非常慘痛的。
因此,回歸老話一句: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能長期能活在市場上,才是真正的贏家。要長期在市場中生存,控制風險就是很重要的課題,而今天這個「期貨避險」就是一種很推薦大家遇到風險時可以運用的處理方式。
而若想瞭解更多期貨相關資訊或知識,就歡迎至永豐期貨的期貨學院,讓我們告訴你更多期貨入門教學及交易策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