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市是什麼意思?要如何分辨?一文帶你了解熊市的投資策略

熊的攻擊方式是用爪子往下拍擊,所以金融市場中「熊」往往代表下跌,因此當行情疲軟或跌跌不休的時候,就稱為「熊市」。但要如何判斷「熊市」?是好還是壞?跟經濟發展有關係嗎?

熊市(空頭市場)要如何判斷?

熊市代表投資人的態度偏向萎靡甚至恐慌,導致股價持續下跌的現象,具體來說,通常股票市場一段期間內(通常是指2個月內)從高點下跌超過20%,就會被稱為「熊市」。

熊市(空頭市場)跟經濟衰退有關係嗎?

不少投資朋友可能會認為經濟衰退、企業獲利下降,接著才引發股價下跌、甚至進入熊市,但實際上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,有時候是先看到熊市,過幾個月才出現經濟衰退。俗話說:股市往往領先於經濟,所以當我們看到熊市時,很有可能是市場已經「提早反映」未來經濟要面臨的衰退,或是企業要面臨的獲利下滑。

有時市場也會因為外在因素導致過於悲觀進入熊市,但事後發現經濟並未進入衰退。例如:2018年發生中美貿易戰,加上美國對許多貿易國祭出提高關稅等政策,再加上聯準會的升息導致投資人擔憂經濟與獲利前景而拋售股票,造成美股S&P當時最深跌幅達20.21%進入短暫熊市,但事後其實並未真的發生經濟衰退,加上川普對貿易戰態度放軟,讓S&P上演V轉行情,不到半年後的2019/4/29就再度刷新歷史新高。

什麼情況下股市會進入熊市(空頭市場)?

熊市不會無緣無故發生,通常是有發生重大事件,但發生的類型卻不盡相同。以下大致有幾種進入熊市的原因:

1. 政府政策

政治與經濟環環相扣,當政經政策大幅轉變時,輕則只影響特定公司、特定產業,重則影響整個國家方向甚至全球的動向。有時政策改為較不利的方向時,就有可能讓市場大幅度修正而進入熊市。例如2018年中美貿易戰,許多股市都進入到短暫的熊市。

熊市原因,政府政策影響

2. 地緣風險

一般而言,經濟活動、投資行為都是建立在安全、和平的環境下,當一個國家陷入暴動、戰爭,往往就會促使投資人紛紛賣出該國的股票,引發資金外流等現象。例如俄羅斯跟烏克蘭的緊張情緒在2021年11月開始升溫,引發俄羅斯股市大跌,並於2022年1月初進入熊市,2022年2月24日正式攻打烏克蘭讓股市跌幅擴大到高達60%以上。

熊市原因,地緣政治風險升溫

3. 央行態度

由於股票市場的價格是由資金堆砌而成,若最源頭的央行轉變態度時,就會影響全球的資金水位,通常當央行態度要轉為較鷹派(偏向緊縮,例如升息、縮表)時,市場資金就會開始逐漸抽離,進而讓股市重挫。例如2022年聯準會持續升息,就帶動全球股市大幅度修正進入熊市。

熊市原因,Fed持續加速升息

4. 流動性危機

當外在因素,導致某個市場的價格崩跌,若該市場的槓桿資金量體過大,就很可能觸發骨牌效應,導致贖回基金、砍倉股票,甚至是銀行發生擠兌,進一步就迫使股市出現嚴重的崩盤狀況。最著名的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,就是先從房市的債信問題觸發到相關的CDO、甚至蔓延到股市。而最近期的就是2020年3月,當時引爆點是原油價格單日崩跌25%以上,觸發全球金融商品出現拋售潮,間接導致股市、匯市(非美貨幣)、債市通通都出現崩盤。

整體而言,熊市不一定單純只屬於上述其中一項原因,有時可能是多種原因以及外在環境共同所致,但大致上發生熊市往往是代表「當下」市場投資人對未來的擔憂與不確定性,可是「未來」是否真的會經濟衰退就不一定了。

熊市原因,新冠肺炎連帶引發流動性原因

面對熊市(空頭市場),投資人該如何因應?

1. 不變應萬變

由於熊市何時會結束誰都說不準,如果相信持股是能夠挺過熊市這段逆風,選擇維持原有持股靜待熊市離開,也是一種面對的做法。但要記得這些被套住的資金必須有1~3年無法挪用的心理準備,所以不應該開槓桿,也不應該是生活所需的資金。

2. 減碼或出清持股

如果你覺得熊市還沒走完,對於未來行情仍悲觀看待,此時可以考慮減碼或出清持股,讓手中的現金更加充裕,等待未來出現更便宜的價格時,就能有更多銀彈買進便宜又看好的股票。

3. 用衍生性商品放空避險

透過衍生性商品避險其實與上述減碼或出清持股作法邏輯相似,但不用真的把原有股票賣出,而是透過放空等值(或較小)比例的衍生性商品,如此減少整體投資組合在市場上的曝險額度(曝險額度越高代表行情有利賺越多,行情不利賠越多),通常最常見的就是股票期貨。

案例說明:

2022年7月台積電價格從440元反彈到500元時,小明擔心手中1張台積電有可能再度跌回400多元,因此進場放空10口小型台積電期貨(每口代表100股),成本價為500元。

情境1:避險後,台積電續漲至550元
股票:台積電從500元上漲至550元,每股額外獲利50元,共獲利5萬元
期貨:小型台積電期貨也漲50元,10口共10x50x100 = 共虧損5萬元
合計:+5萬-5萬 = 0萬

情境2:避險後,台積電回跌至370元
股票:台積電從500元下跌至370元,每股虧損130元,共虧損13萬元
期貨:小型台積電期貨也跌130元,10口共10x130x100 = 共獲利13萬元
合計:-13萬+13萬 = 0萬

從以上兩個情境就能發現,若用小型台積電期貨避險,可以達成後續漲跌與你整體的損益完全無關的效果,剩下的就是自己判斷想平倉的位置,也就代表你再度進場持有的概念。

上述情境直接空滿一樣額度的10口股票期貨叫做「完全避險」,而實務操作上你也可以依據自己的把握程度進行「部分避險」,也就是不完全空滿10口,而是7口、8口,出場時也可以將避險部位分批出場,讓操作更具彈性。

註:有些股票並沒有個股期貨,又或者該股票的個股期貨成交量太少,有無法順利進出的流動性風險,這時亦可退而求其次以比較接近的指數期貨避險,例如追蹤整個加權指數的台指期、小台指,或是追蹤整個電子類股的電子期、小型電子期,或是追蹤整個金融類股的金融期、小型金融期,但避險的效果就比較沒無法100%跟個股的走勢貼合,但因為期貨避險的交易成本明顯低於把股票賣掉再買回,所以不少投資人還是會選擇用期貨來避險!

應對熊市方式 手續費 交易稅 總交易成本
台積電股票(1張)
賣掉後買回
500 x 1000 x 1.425‰ x 2 = 1425元 500 x 1000 x 3‰ = 1500元 2925元
小型台積電期貨(10口)
放空後平倉
10 x 50 x 2 = 1000元 500 x 100 x 10 x 0.02‰ x 2 = 20元 1020元
小型電子期貨(2口)
放空後平倉
2 x 50 x 2 = 200元 690 x 500 x 2 x 0.02‰ x 2 = 28元 228元

備註:台積電&小型台積電期貨以500元、小型電子期則以690點同價位進出場設算;期貨手續費以50元/口設算

結論

整體而言,用期貨避險的優點有兩個,首先是成本較低:期貨進出場負擔的手續費、期交稅,加總起來會比起股票賣出後再度進場的交易成本低出許多。第二個優點則是人性上較容易達成:因為賣掉股票換成現金之後馬上面臨:「何時要再回到市場中?」的問題,若過陣子行情呈現上漲,會難以遵照紀律買回來,很可能錯失後續的上漲行情,但期貨避險則不同,由於期貨跟股票損益是獨立分開呈現,當行情反彈程度夠高讓期貨避險部位面臨損失,就會逼迫讓你思考是否該開始將避險部位出清,繼續參與原先的股票看多方向。

總而言之,其實每隔幾年股票市場都會有機會遇見熊市,所以只要你長期待在市場上投資就肯定會遇到,但只要建立好正確的投資觀念,並且運用適合自己的工具與方式,熊市對你來說就不是世界末日,充其量只是個陰天、小雨天,適時拿出雨傘就能平順度過。

劉佳倫

永豐期貨 副理

數據研究分析(Excel、Excel VBA)、程式交易回測與策略撰寫 (Multicharts)

前往專業團隊完整介紹

相關文章

立即
開戶